学科融合闯新路 教研赋能促“双减”
---榆林市第八中学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教学新路径
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推动“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榆林实践”,榆林市八中通过举办课堂创新大赛的形式,鼓励学科骨干教师积极探索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3月9日,榆林市第八中学开展学科融合课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实验课。
学科融合课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学科融合课堂由省教学能手、地理学科张叶老师和省美术学科带头人、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兼职教师宋欣悦老师共同执教。《地理》和《可爱的榆林》两个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授课内容是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与可爱的榆林《榆林的风土人情及黄土高原治理》。
张叶和宋欣悦老师联合执教
课程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综合课程的融合性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双教”情境,根据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自然地理概况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三个教学环节。
张叶老师从地理角度介绍黄土高原
张叶老师首先从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黄土文化引入,宋欣悦老师紧接着带领学生了解腰鼓、秧歌、剪纸、信天游等榆林当地特色文化,领略榆林地区的黄土风情。随后,张叶老师又从信天游歌词入手,介绍黄土高原的位置、自然环境、地表形态及水土流失等内容。当讲到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时,再由宋欣悦老师介绍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的生态建设之路。张叶老师点明高西沟水土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及由此带来的黄土高原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二人共同设计的开放性作业,实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并进行了评价提升。基于新课标的融合课堂在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宋欣悦老师介绍民俗文化
学校教研室主任孙伟茹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这堂“双教”融合课堂既延展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理解榆林民俗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真实情境出发的问题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整个课堂中,学科知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教学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
听课的同行一致认为,“双教”融合课堂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此次《地理》与《可爱的榆林》跨学科融合,既契合新课标理念,又切合课堂革命精神。对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开启了学校学科融合教学的新篇章。(文/宋欣悦 张叶 审核/郝治明 孙伟茹)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