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联动聚能 铸魂育人

——榆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走课堂跨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在佳县成功举办

时间:2025-09-15 09:52:15
来源:榆林市教学研究室
作者:小教科
责任编辑:
【字体: 打印

2025912日,由榆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办、佳县教学研究室承办的“榆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走课堂跨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在浸润黄河文明、镌刻红色记忆的佳县圆满落幕。活动以“区域联动解码资源图谱,行走课堂激活育人场域”为主题,通过“走出教室、走进实地”的形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启动仪式由榆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童玉龙主持。会上,佳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苗少林致提出可依托神泉堡革命纪念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本土资源,构建“资源共绘、课堂革新、协同共进”的育人格局,让思政课扎根红色沃土。榆林市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市教育局基教一科干部胡国凯从全市教育发展大局出发,要求将黄河生态、红色记忆转化为“活教材”,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佳县教学研究室主任马刘永详细解读活动流程,明确各环节目标。 

开幕式

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榆阳区、高新区、横山区及佳县的260余名思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行走的思政课”。

活动第一站走进了佳县第二小学。老师们首先参观了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科技社团,孩子们专注地编程、调试机器人,展现着新时代的创新活力;在传统文化社团,剪纸、书法、民歌等技艺的传承,流淌着深厚的文化自信。这种思政教育在校园的生动实践,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思政育人并非抽象的课程,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成长日常,在潜移默化中铸牢理想信念的根基。随后,行走课堂移至神泉堡革命纪念馆与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两馆教学均采用创新的“讲解员系统讲解授课教师专题授课”双师协作模式,让红色资源与生态文化“活”起来,形成“校园实践—历史场景还原—深度理论阐释”的完整育人链条。

学生听讲解员讲解

在神泉堡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带领师生沉浸式参观,从泛黄电报、磨损步枪到革命家手稿,生动讲述革命故事。随后,朱彩云老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题授课,结合革命场景引导师生思考,将具体文物与宏大主题相连,让学生深刻体悟“理想信念高于天”。不少教师感慨:“这种协作让爱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

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追溯大禹治水到当代生态保护的治黄史诗,展现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共生的智慧。康静老师以《从治黄奋斗与生态守护中读懂党的初心》为题授课, 课程将治黄奋斗史”“生态守护的具体实践,上升到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解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培育高度。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精神塑造的跃升,从历史认知到现实关怀的贯通,有效引导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定位个人责任,强化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专题授课

这种跨区域联动、跨行业、跨学段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本土资源成为思政活教材,全新诠释了大思政课内涵。

下午,活动进入课堂实践与经验交流环节。佳县第一小学张双双、龙岗实验中学刘花妮与外县教师同台展示,将佳县民俗文化、成长感悟融入教学,呈现“小课堂”对接“大社会”的生动案例。省级教学标兵史琳、董文潇开展示范课与专题讲座,深度融合黄河文化、红色精神等本土素材,为跨区域思政课一体化设计提供实践范本。

专题讲座

活动尾声,专家们聚焦各学段课堂实践与联动模式展开深度点评,对活动创新价值给予高度肯定:“本次活动实现三大突破——一是跨区域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全域共享;二是跨学段贯通育人链条,形成小学启蒙、中学深化、大学升华的思政教育一体化路径;三是跨行业整合社会力量,让讲解员化身为思政‘编外导师’,丰富育人队伍。”专家们表示,该模式为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榆林“大思政课”建设成果,也是全市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未来,市教研室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模式,让红色沃土、黄河文明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以思政教育实效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小教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