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800016082127J/2021-00144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1-08-23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对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第390号 提案的答复函
对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第390号 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1-08-23
来源:榆林市教育局
分享:

邢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第39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注重国学经典、传统节日纪念日、本土文化等教育内容,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让优秀传统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引领

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印发以来,我市系统整合市教育局、及市教育局与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整体构建基于新教育实验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榆林市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及时修订了《榆林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常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单独列项,要求传承发展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国情、省情、市情,从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陕北文化、边塞文化等,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德育常规要求立足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二、坚持优化统整,强化课程建设

一是统整国家课程。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构建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课程新体系,充分发现、挖掘学科中固有的、极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有机融合德育、智育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学校、各学科老师教学过程中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场,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厚植乡土情怀和爱国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实施地方课程。在整合榆林地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市情教育等相关内容基础,编写地方教材《可爱的榆林》,2012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实施,政府免费配发各学校,义务教育三到九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人手一册。同时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做到了课时、教师、市情教育质量“三保证”,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各县区相继编写、开设地方课程,如靖边县开设了地方课《可爱的靖边》,佳县开设了《红与白》。

三是研发校本课程。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学校立足区域实际,围绕“一区位”(塞上榆林)、“两精神”(治沙精神、转战精神)、“三线路”(长城线、黄河线、无定河线)、“四主题”(红色榆林、金色榆林、生态榆林、非遗榆林),着力课程研发,构建富有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的生态校本课程。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木市第一小学的《农耕文化综合实践》、绥德师范附属小学的《“儿童剪纸”艺术社团校本课程》,都是颇具特色、实施有效的校本课程。

三、丰富活动载体,强化活动开展

搭建活动平台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重要举措。市上每三年一轮分年举办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以赛促训,以评带训,以展促培,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每年组织“三会”,即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读词大会,以此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县市区、各学校以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推普周等活动为载体,策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主动发挥少先队、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融入课堂、深入人心。

一是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我市在统一使用部编新教材的基础上,要求全市各中小学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创新研编《国学》《国学经典诵读》《三字经》等校本教材,让国家课程和校本教材相结合,成为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四季缤纷阅读”“读书年”等经典诵读活动。每年组织全市阅读活动成果展演和评选等,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二是开展书法课程进校园活动。我市利用线上新华美育、班班通、微信公众号、特色APP等开设书法课程,面向全市各学校免费发放书法练习指导书和同步习字贴,要求学校开足开好书法课程 ,定期组织书画类比赛和展览。每年组织小学生艺术节、“春芽杯”艺术大赛、少儿书画大赛、书写经典诗文书法大赛等特色活动,展示优秀学生书法作品。

三是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行“无课日”活动,每周三下午(一些学校是星期五下午)开展社团兴趣活动,面向学生开设棋类、球类、武术、陕北秧歌、靖边跑驴、横山腰鼓、等传统文化社团,扎实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建设活动,培树传统文化教育精品学校,打造了多所陕西省体育艺术2+1项目学校。去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下午放学后,部分学生因家长不能按时接回家,学校延时托管一至两节课,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展文化、体育、艺术类等培训活动。

四是开展传统曲艺进校园活动。各县市区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各中小学充分发挖地方特色,打造特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清涧道情、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榆林小曲、绥德秧歌、定边皮影、吴堡水船、佳县道教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学生中得以传承,并逐步发扬光大。今年,市教育局联系市文明办、市文旅局制定《榆林市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决定2021年春季学期起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县市区创建试点学校2-5所,2022年底, 50%以上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2023年底实现基本全覆盖。

五是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开展了“墨香书法展示”“小小百家讲坛”“传唱爱国歌曲”“英雄在我心中”“我的家风故事”“我们的节日”“寻访红色足迹”“小小传承人”等系列活动,并开展市、县、校三级评选活动,同时择优推荐参加省上比赛。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定边县第二小学500多人的年级特色课程——“定边娃娃腰鼓”入选国家“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节目《端午篇》节目之一。

四、完善评价考核,强化教育宣传

多年来,榆林市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出台《榆林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构建由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维度18项指标组成的“五维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也关注对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感的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评价维度渗透到“五维评价”的方方面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市教育局每年开展针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倒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主题班队会、道德大讲堂、国旗下演讲等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在显性文化建设方面,各学校在教室张贴国学经典故事、成语、古诗和名人名言,开辟专栏,通过板报、文化墙、雕塑、校刊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师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作品、传统美德典型等,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视察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给你领导,指导督导各县市区、各学校落实《榆林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常规要求》,引导广大师生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